ABUIABACGAAgo8qdkAYorbr1mAIw3gc4ggE

胜日寻芳涑水滨 ——张有道庭院书画馆参观随笔

浏览数:2791 



银龄心向党.jpg





陈龙作品.png

我是慕名而来的,见到张有道先生是在他的庭院书画馆。

金秋十月,天高云淡,风儿轻轻,暖阳灿灿。我随夏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一行二十余人,来到了位于涑水河畔的水头镇常村。张有道先生和夫人王引串热情地接待了我们。一踏进漆红大门,便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气息,如春风般扑面而来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于门庭下那一幅幅装裱精美的书法条幅,其字浑然天成,遒劲有力,浓墨重按,力透纸背,散发着淡淡的墨香。张有道先生虽已是古稀之人,但仍精神矍铄,红光满面。他眉飞色舞,侃侃而谈,向我们讲解着他筹建农家文化馆的初衷,讲解着他的条幅的每一个内容寓意。“家是儿女们的生活驿站,是老人们的归宿和依恋。一个美满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源泉”。门庭照壁的这段话深深吸引了我,让我感受到了有道先生浓浓的爱家情怀。

张有道2.jpg

我随参观团的人流缓缓移步他的堂屋正庭,在这里着实让人为之一振。当踏进他和老伴新盖的文化小楼,那一幅幅、一条条、一帧帧书法赫然眼前,琳琅满目,精彩纷呈,让人眼花缭乱,目不暇接,引人入胜。张有道先生以文字为主,以对联条屏等多种形式呈现,内容除集录古人诗文、对联外,大部分为张有道先生自拟对联和诗文。作品高古秀美,大气厚重,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,文学性和艺术性交相辉映,将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书法的点画间架构造中做到了完美的融合。我不禁感慨,欣赏张有道先生的书法真是一种美的享受,它的美在于尽情地展现了书法十大之美:大气之美、潇洒之美、壮势之美、结构之美、精妙之美、文采之美、刚柔之美、励人之美、传承之美、国粹之美。此时此刻,我宛如置身于书法艺术的海洋,让心在这里自由地徜徉。听着张有道先生声情并茂地讲解,我的思绪飞扬,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二十多前,我和有道先生交往的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。

张有道创作.jpg

我和有道先生是有着不解之缘的。上世纪的1988年,县委派我到水头镇政府工作。水头是张有道先生的家乡,那时,他已到平陆县委任常委、组织部长,他的书法造诣也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,蜚声河东。

水头是夏县的第一重镇,涑水自古多才俊。这里人杰地灵,人才辈出,古老的涑水河百年流淌,生生不息,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,古圣先贤,诉说着优美而动听的故事;鸣条岗横卧其中,如巨龙蜿蜒西去;高速公路、高速铁路穿镇而过,是连接晋陕豫的交通大动脉。这里良田万顷,沃野广袤,盛产粮棉,物阜民丰;这里是历史名镇,文化底蕴深厚,人文荟萃。宋代司马温公祠就坐落在鸣条岗上,唐代薛嵩也长眠于此,被称为“小布达拉宫”的堆云洞,因革命先烈嘉康杰在此建立“河东特委”、创办“平民中学”而成为革命圣地,名扬四海。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长期以来,这方热土孕育了一大批著名书画家,如一颗颗明珠,璀璨夺目,熠熠生辉。晋可汾、张文龙、晋康乐、樊习一、晋有道、张有道、王中立、王平善、王振仓等有口皆碑。近年来又涌现出一批书法新秀,牛耀乾、张广智、王玮、张刚旺等青年才俊,崭露头角。

张有道4.jpg

然而,在夏县书法界,张有道先生的书法造诣之深、影响之大,是他人不可企及的。上世纪的九十年代,我在水头镇任党委书记,张有道先生不仅对家乡的建设和我本人的工作关怀有加,而且他的书法艺术也在深深地感染着我。他像一面旗帜一样引领着我,让我对其敬佩之至,在往来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为此,我特邀他在百忙中将自己的书法在家乡水头镇政府展出,他欣然允诺,慷慨奉献,将自己多年来的书法精品让家乡父老一饱眼福。当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,观展者络绎不绝,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,包括全县各个乡镇、县直机关干部也不远迢迢,专门来到水头参观。水头镇27个村的书法爱好者,以及高中、初中、小学,所有的学校亦组织师生参观学习。在他的影响下,一时间,全镇上下掀起了书法热,从农村到学校,从学生到农民,从教师到干部,许多人都爱上了书法,迷上了书法,带动了一大批书法爱好者,出现了一批青年书法家,使水头有了“书法之乡”的美誉,对水头的书法乃至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这些年来,张有道先生工作几易其位,职务不断升迁,由乡镇书记到县委组织部长、运城地委老干部局副局长,再由县委副书记到县人大主任,事业如日中天,风生水起。但他初心未改,笔耕不辍,墨宝常香,在书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,渐渐进入了书法艺术的妙境,成为了中国书法协会会员。然而,他不骄不躁,仍在探索着书法之真谛,拓展着书法新路子。他在首都北京举办了三次个人书展,以其磅礴大气之势,吸引了众多书法名流和爱好者,得到了众人的赞誉,不少书法家为其提笔赋诗抒怀。尤其是时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也慕名而来,在百忙之中莅临书展,为他祝贺,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热情地鼓励,把有道先生在北京的书法展推向了高潮。

有道先生是一个具有强烈家乡情怀的人。他成名成家后,不忘乡梓,一往情深,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关怀着家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。尤其是赋闲之后,浓浓的故乡情怀时时萦绕心头,使其千方百计想为家乡做点事。所以,他毅然决然,倾其所有,花光了多年的积蓄,和老伴精心设计,精心施工,在家乡老屋打造了一座三百平米的农家小楼,又把自己多年来的书法作品精心布展,使其农家小院面貌一新。从此,一座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“农家文化馆”,在涑水之滨应运而生。他虽是古稀之年,但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,赋闲不闲,“老牛明知夕阳短,不用扬鞭自奋蹄”,主动为振兴农村文化发挥余热,不吝投资,不计报酬,不图回馈,无私奉献。

往事并不如烟。有道先生对家乡的眷恋之情,深深打动着我,对家乡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,刻在了我记忆的深处,永远难以忘怀。当我正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,一阵热烈的掌声打断了我的思绪,我随人流拾级而上,来到了他的二楼展厅。在一个书案前,我驻足而立,被一本《难忘亲情》的展书所吸引。这本书装祯精美,典雅大气,尤其是封面上有道先生的母亲慈祥的笑容,令我肃然起敬。我急切地翻开书页,一篇篇饱蘸笔墨、带着浓浓亲情的文章使我爱不释手,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有道先生这个亲情满满的家庭在传承着殷殷孝道。父母含心茹苦养育了他们兄妹九人,他们对父母亲也是孝敬有加,舐犊之情,母子情深。用有道先生的话来说,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奉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,子欲养而亲不待,父母生养了自己,做子女的焉能对父母有不孝之理。他们的孝道在乡里乡村、街坊四邻传为佳话,被村里人所效仿。

微信图片_20221224112158.jpg

在一个大大的“路”字榜书前,张有道先生深情地讲述着他书写路字的良苦用心。这个路字厚重刚劲,气势磅礴,恢宏壮观,有嵋山之秀,有泰山之雄,有太行之绵,笔飞墨舞,匠心独运,无比生动。他说,之所以写“路”字,而且将其放在展览的最后,既是表达他漫漫的人生之路,又是表达他为之奋斗经年的书法艺术之路,还是表达他创建“农家文化馆”,振兴乡村文化,将继续为父老乡亲奉献的未来之路。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听着有道先生的肺腑之言,我不禁为之慨叹,是啊,有道先生的一颗赤子之心,传承着一种恢弘的气概和不断进取的意志,这与他多年来作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的修为是分不开的。在前行的道路上他砥砺奋进,涵养着自己的人生。他崇德向善,见贤思齐,创办“农家文化馆”,传播正能量,涓涓爱心,润物无声。他是真正的文化使者,毕其一生要为之奋斗,彰显了道德的力量,具有典型的时代性。

张有道给青少年讲书法.jpg

天气晴好,阳光和暖,参观完有道先生的“农家文化馆”,我们在院子里喝着引串大姐早已为我们沏好的浓浓热茶。品着香茗,我突然觉得就像在品着有道先生的“农家文化馆”,香气缭绕,烟霞氤氲,沁人心脾,回味无穷。同时,又引起了我对张有道现象的理性思考。一是有道先生年逾古稀,已离职赋闲,本可以尽享天伦之乐,过起安逸的生活,而他却自找苦吃,自掏腰包办起了“农家文化馆”,践行着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,向村民和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。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,但对于文化品位的需求却更高了,所以有道先生把自己的后半生和振兴农村文化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,矢志不渝。这是为什么?我认为这既是他的一种信仰,又是一种情怀,更是一种追求;既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唤,也是迎合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。二是振兴农村文化任重而道远。有道先生率先垂范,创办“农家文化馆”,无疑是我们退休干部的楷模。我们在为其讴歌的同时,也呼唤我们所有老干部都能像有道先生一样,走出都市,迈开双脚,到农村去,到乡下去,到群众中去,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在有生之年,为振兴农村文化出一份力,发一份光,增一份热。我们期待着“有道现象”和千百个有道式的“农村家庭文化馆”,在全县如雨后春笋,蓬勃兴起,蔚然成风。



2022920


三码合成(新).jpg